肺部是我们人体进行气体交换的重要器官,当肺部发生疾病后,身体内部的生理环境会发生一系列变化,这时候,一个危险的“敌人”——肺栓塞,可能正悄悄潜伏着,伺机而动。下面,我们就来深入了解一下,为什么肺部疾病后容易发生肺栓塞。
一、肺部疾病与血液高凝状态
许多肺部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肺炎、肺癌等,会引发身体的炎症反应。炎症因子会刺激身体的凝血系统,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就像一锅原本流动顺畅的水,加入了一些特殊物质后变得更加浓稠,更容易凝结成块。以肺癌为例,肿瘤细胞会释放出一些促凝物质,影响血液的正常流动和凝血功能,大大增加了血栓形成的可能性。一旦血栓形成,就有可能脱落并随着血液循环到达肺部,堵塞肺动脉,引发肺栓塞。
二、肺部血管损伤与血栓形成
肺部疾病常常会导致肺部血管的损伤。比如,严重的肺炎可能会直接侵犯肺部血管壁,使其内皮细胞受损。血管内皮细胞就像是血管内壁的“守护者”,一旦受损,内皮下的胶原纤维暴露,会激活血小板和凝血因子,促使血栓形成。另外,长期的肺部疾病,如肺动脉高压,会增加肺部血管的压力,导致血管壁的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也容易引发血栓。这些在肺部血管内形成的血栓,随时都有脱落造成肺栓塞的风险。
三、卧床与血流缓慢的影响
肺部疾病患者往往需要长时间卧床休息,尤其是病情较重的患者。长时间卧床会使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慢,瘀滞在血管内的血液更容易形成血栓,也就是下肢深静脉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一旦脱落,会顺着血流方向流动,最终到达肺部,堵塞肺动脉。对于肺部疾病患者来说,由于本身肺部功能已经受损,再加上肺栓塞的发生,会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胸痛等症状,严重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四、如何预防肺栓塞
对于肺部疾病患者来说,预防肺栓塞至关重要。首先,要积极治疗原发的肺部疾病,控制炎症,减少对凝血系统的刺激。其次,尽量避免长时间卧床,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尽早进行活动,如在床上翻身、屈伸下肢等,也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穿着医用弹力袜,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对于一些高风险患者,医生可能会根据情况给予抗凝药物进行预防,但用药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有无出血等不良反应。
肺部疾病后确实存在较高的肺栓塞发生风险。患者和家属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和预防措施。早期识别、及时干预,才能有效降低肺栓塞的发生几率,守护肺部健康和生命安全。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远离肺栓塞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