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全会确定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决定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口号,作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这些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标志着党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开始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
1978年,正是医院创业之始,百废待兴,百业待举。当时医院行政机构设有院办、党办、护理部、门诊部、医务科、人事科、财务科、总务科、统计室、图书室、工会、团委等,分工不分室办公。临床科室为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耳科、眼科、口腔科等,医技科室检验科、放射科、病理室等,一、二把椅子,三、四个医生,四、五台仪器,接诊七、八个病人,便是当时许多科室的真实写照。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医院人的思想进一步解放,改革的脚步进一步加快,医院人殚精竭虑、呕心沥血,认真贯彻党的卫生工作方针,坚持以医疗中心,狠抓技术管理,通过30年的努力,扭转了医疗技术停滞不前的落后局面,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真抓实干,使医院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新时期。
1978年起,医院遵照国家的要求,适应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坚持以医疗中心,狠抓技术管理,通过几年的努力,扭转了十年动乱以来医疗技术停滞不前的落后局面。1978年6月,医院购置心电图机,并立即成立心电图超声室。1978年开展电除颤超声心电图,同位素、高选性迷走神经切断术。1979年,外科开展了顽固腹水分流术等新业务。妇产科开展了腹膜外剖腹产,同时开展对妇女尿漏和阴式子宫全切等新技术。五官科开展断耳再植术等新技术成功,次年又开展了喉全切加发声功能重建、显微镜下鼓室成形术。1980年,内科应用超声心电图测定左室功能,可以准确诊断冠心病。
1982年,医院在心电图室的基础上成立B超室,B超投入使用,使临床医疗诊断准确率提高到了新的层次。1981年,经湖北省卫生厅同意,孝感地区行政公署文件批准,成立“湖北省孝感地区血站”,暂由医院管理。血站不仅对医院临床救治危重病人提供了供血保障,而且保证了省级医院和本地医院的输血需要。直至1994年,血站移交地区卫生局,为后来的孝感市中心血站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树大则分枝,枝繁则叶茂。1983年底,内科分成东内科和西内科。1984年专设老干部病房,开展内科为主的业务。1987年内科分成一内科、二内科、三内科。1997年3月,内分泌专业从三内科分离出来,正式成立四内科。2006年8月消化内科从三内科分离出来与中医痔瘘治疗室合并为五内科,2007年底,肾病内科筹备完毕,从二内科分离出来,成立了六内科。
1983年年底,大外科分成东外科和西外科,随着人才队伍的壮大和一批医疗设备的引进,1988年3月,外科发展成三个病区。1993年9月成立四外科,1999年4月成立五外科,2007年3月成立六外科。
放射科不断引进高精尖设备,到新世纪初已发展成具有先进准备的普通X光放射室、CT室、磁共振和B超室。检验科从简单的化验室发展成省市享有名气的检验科、核医学科、病理科。
1993年6月,孝感撤地建市,进入第二次创业时期,1994年,孝感市中心医院院名正式启用,原名孝感地区人民医院作为历史封存。
1994年至2003年的九年间,医院结合“三优一树”竞赛活动的开展和国家三级甲等医院的创建,共投资一亿元,进行了硬件建设。陆续完成了医技大楼等10多项基建工程,同时购进核磁共振、彩色B超、螺旋CT等200多台套价格万元以上的医疗设备。
1995年,医院领导清醒认识到:1995年是湖北省等级医院建设第一个评审周期最后的一年,而且中心医院是孝感市唯一具备创三甲资格综合性医院,如果再不能达标就有被列入等外医院的危险,然而这次按照国家三级甲等医院的标准达标上等不论是软件还是硬件差距都比较大,要取得资格,一是硬件建设要有巨大投入,二是软件建设上全体医务人员要从根本上得到跨跃式提升。
医院投资了1800多万元用于硬件建设,重点解决和改善医疗和生活条件,医院环境彻底改观,实现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的舒适优美的医院环境。
1996年,医院全体职工为医院等级建设团结拼搏、一鼓作气的精神终在院史上写下了难忘的一页,医院成为三甲医院,跨入省内同级医院的先进行列。
2003年2月,市委任命樊立为市中心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余小明为党委副书记、副院长。
2003年,医院兼并了国营汉光光电工厂(原4404厂)职工医院,更名为市中心医院仁济分院,通过加强医疗管理,增添医疗设备,抽派专家坐诊等措施,方便了周边群众就医,扩充了医院规模,拓宽了医疗市场。
2003年4月,非典型肺炎像恶魔一样突袭神洲大地,无数家庭陷入了恐慌之中。由于之前少数医务人员偏离道德轨道和少数媒体夸大其辞的报道,患者对医院产生了怀疑,不知道还能不能相信医生。
抗击非典期间,全院上下一盘棋,防治工作即紧张又有序地进行着,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医务工作者的努力没有白废,他们的高尚行为得到了患者的认同和表扬,医患的距离拉近了。院领导乘热打铁,把随后的2004年定为医院优质服务年,事实证明,这一决定极具高瞻远瞩的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