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救电话,是老百姓的生命线,哪里有生命的呼救,哪里就有“999”的身影。急救中心是如何怎样抢救病人的?25日上午8时到下午5时,记者跟踪采访,亲身体验了市中心医院“999”红十字急救中心工作人员的一天。
来到急救中心,医护人员刚刚完成交接班,大家都去忙各自的工作了,护士周芬守侯在急救电话旁,她翻看着来电记录告诉我们,早上接听的电话大约有10次,但不是打骚扰的就是打错的,凌晨3时有一次出车,是发生在城区的一起车祸,接回的伤者已经转入脑外科手术了。司机李波招呼医生袁爱龙和护士王静去给急救车加油。小周解释说,争取时间是急救行动的关键,所以急救中心制度要求急救人员随车行动,遇到有情况就地出发。
到了10点钟,依然没有接到正式的急救电话,小周不免犯起了嘀咕:“今天真是奇怪了,平时每天上午至少也得有两三次救护车出诊。”闲着没事,我们于是和护士长李再云叙起了家常,她告诉我们,999急救中心的工作没什么规律,病人的呼唤就是命令,说走就走,不管是狂风啸的寒冬,还是酷热难耐的盛夏。一说起她的工作,她的脸上就洋溢出自豪,她和我们讲急救中心医护人员们如何在大雨滂沱的夜晚,踩着泥泞的乡村小路,从几里外的村子里把腰椎骨折的患者抬到救护车上;如何留住了因绝望而服毒的农村妇女的生命,用爱心给了他生存的希望。又如何不惧怕伤口化脓的恶臭,为被遗弃“三无”老人换洗衣服、喂水喂饭,使他再次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暖。她那时而激动、时而低沉的话语深深地感染着我们,同她一道品味生命得以延续的快意,感受生命无力挽回的叹息……
11时20分,墙上的信号灯在闪烁,有任务了!我们冲出大门时,急救车已经启动,护士王静焦急地催促:“快点,快点,晚点就不带你们去了!”这是来自云梦沙河卫生院的急救电话,一名38岁的妇女因为家庭纠纷服用了杀虫农药,据说,在急救中心这样的病人不算是最重的。急救车一到卫生院,袁医生和王护士就带着急救包冲了进去,我们下意识地看了一下时间,真快!从接到电话至到达事发地只用了10分钟。现场站满了围观的群众,卫生院的医生已为喝药的农妇进行初步的应急处理,医生询问病情、查看生命体征,护士则同时为病人输氧、输液,配合医生进行急救。此时的病人神智已经清楚,呻吟着喊肚子疼。司机及时向999急救中心汇报了情况,当救护车再次返回医院时,医护人员早就守侯在门口,将病人立即送至急救室用洗胃机洗胃。12时左右,病人病情已经稳定,她被转入了病区做进一步的检查治疗。
下午1到5点,急救电话又趋于平静起来,但急救中心的日常工作仍然在紧张地进行,不时被家属送来外伤需要包扎的病人。副主任刘贺临说,今天救护车出诊相对比较少,最多一天他们曾出诊20余次,有时2辆车都出发了还不够。
“抢救伤病员是我们的责任,我们会尽最大的努力挽救伤病员。”中心医院999急救中心工作人员都这样说。采访中,我们被999工作人员们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深深打动,正是他们用严谨的工作作风、热情的服务态度和精湛的医术,才把许许多多伤病员的生命从死神手里夺回来。采访结束了,望着忙碌的身影,我怎么也想象不出他们怎么天天目睹那血淋淋的伤口,耳闻病人那痛苦的呻吟,有时还要面对病人或家属无端的责备。我想,这可能就是人们为什么把他们称为天使的原因,他们在那平凡而琐碎的工作却显示着平凡中的高尚及呵护生命的神圣,白衣天使们,向你们致敬!
等待出发命令
现场施救
抬担架
车内监察病情
生命接力
999的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