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雷锋的故事就深深地印入我的脑海里,我们用一双小手捡废铁,参加义务劳动,悄悄地做了好事不留名,雷锋的精神就象春天绵绵的细雨,以潜在的、巨大的力量滋润了我们这一代人的成长。在我们身边有一位老党员,退休20多年来,她以雷锋为榜样,在义诊助学和扶贫济困中寻找人生的真谛。她就是被孝感人尊称为“雷锋奶奶”的穆桂荣。
1990年4月,57岁的穆桂荣从市中心医院医师的岗位上离休后,这位在解放战争时期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经历抗美援的老战士停不住奔波的脚步。她带着耳鼻喉科的医疗器械,拿上离休证和医师证骑上自行车,开始了义诊助人之路。1992年4月,《半月谈》杂志上《用爱心构筑希望工程》这篇文章深深打动了穆桂荣的心,她反复地阅读这篇文章,仿佛听到了贫困山区的孩子“我要上学”渴望的呼喊。她决定参加“希望工程”助学行动。当时资助一个学生的标准是200元,在6月的一天,她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寄去200元。十天后,青基会希望工程回信了:200元救助的是黑龙江省泰来县胜利乡9岁的失学生单福顺。不久,单福顺的父亲寄来感谢信,他在信中写道:“感谢希望工程,也感谢穆医师,在你们的救助下,我的福顺背着书包上学了!”看到信中朴实的话语,穆桂荣觉得自己为社会做了一件光荣的事业,决心把这个事业坚持下去。于是,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她办起来希望诊所。穆桂荣开办的希望诊所不以盈利为目的,而是筹措资金救助贫困地区的失学学生和其他公益事业。开办13年来,除资助本地贫困学生外,通过希望工程资助了湖北鹤峰县、宣恩县及黑龙江、吉林、江苏、河南等地学生195人,共资助贫困学生231名。
2008年汶川县地震后,从电视画面看到无数房屋倒塌,看到无数鲜活生命被吞噬,看到人民解放军不顾生命危险抢救群众,穆桂荣泪流满面,内心受到强烈震撼。她忆起1938年自己逃荒的情景。那一年,黄河溃口,她的家乡河南西华县顿成泽国,哀鸿遍野,民不聊生,是党和人民救了她,才有了她幸福的今天。此刻,中风后半身不遂的老伴看着她焦灼的神情,嗫嚅着对她说:“莫哭了,你快些行动吧!”5月14日,穆桂荣从银行取出一万元,匆匆地送到医院,托党委转交给地震灾区。回到家后,穆桂荣却没有半点放松的神情,总觉得捐少了点。于是,她又到孝感市红十字会捐了1500元爱心款。26日,穆桂荣从媒体上看到党中央尊重和支持每位党员缴纳“特殊党费”支援抗灾时,有着54年党龄的穆桂荣来到医院,又拿出1万元的“特殊党费”,来表达一个老党员的赤诚之心。
退休20余年,穆桂荣助学、救灾和公益事业捐款金额共计24.6万元。在她的家里,一封封来自北国边陲、中原大地、江南水乡的感谢信足有三尺多高。穆桂荣说,看到这些信,我浑身就有使不完的劲,只要还有一口气,我就要把“希望诊所”办下去,生命不止,奉献不止。穆桂荣就是这样一往情深地用自己的爱心和行动装点和充实自己的晚年。在这位老人无私的大爱中,我们看到了新时期的活雷锋。
我相信此刻大家和我一样被穆桂荣的事迹感动着。然而,我们的身边像穆桂荣这样的共产党员又何尝少呢?他们的事迹并不惊天动地,但正是因为他们的奉献,我们的事业才蒸蒸日上;他们的努力或许显得渺小,但正是因为他们的付出,我们才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雷锋精神贵在奉献,更贵在坚持,让我们在雷锋精神的鼓舞下,立足岗位,扎实工作,创先在工作中,争优在岗位上,保持共产党员的先进性。
学习雷锋,好榜样!我想用雷锋同志的一句话来结束我今天的演讲:“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