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医院党建 >党建活动
“哇”声阵阵爱无言
时间:2017-10-06 来源:孝感中心医院 作者:沈惠东包爱珍孙晓伟 阅读量:30
——记市中心医院儿科副主任、副主任医师刘贺临□ 记者沈惠东 通讯员包爱珍 孙晓伟

    “每当孩子们扑到我怀里叫伯伯或叫爷爷时,我心里就像喝了蜜似的非常满足和自豪!”是父母对子女的慈爱,是长辈对晚辈的仁爱,刘贺临简单的满足心理浓缩了17年来对患儿的一种大爱之情。在小儿科里,这个大男人在平凡的岗位上显示出真正的英雄本色。
大男人“混”进小儿科
  在医学院学习期间,刘贺临特别喜好外科,毕业时外科学总分位居全年级第一。然而,到孝感市中心医院却分到了儿科。起初来到“哇”声一片的小儿科,刘贺临还真有点“怀才不遇”之感。“一个体格健壮的大男人,分到一个婆婆妈妈的小儿科,真有点想不通啊?”
  当时,儿科相比内、外科,发展前景堪忧。1997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儿科大会提出,取消医学院设置的儿科系!一些综合性医院甚至将已开设的儿科取消了。那时的刘贺临特别羡慕外科的医生们。
  “是儿科老主任的身教言传改变了我的看法!”刘贺临说,当时的儿科主任孟召静不分白天黑夜,不论上班下班,终日忙碌在病房,对患儿比对自己的孩子还好。“孟主任退休后,还一直帮我们收集儿科方面的信息,这种对儿科的热爱与执著一直感染着我们年轻医生!”一段时间后,刘贺临意识到,只有成人的医疗知识不足以解决儿童身上的疾病,而且很多适合成人的医疗知识并不适合用在小孩身上。同事们也会将生病的小孩送到他们儿科医生这里,这一点使刘贺临认识到,即使儿科专业取消了,但临床依然需要重视,而且值得重视。
  从此,刘贺临在从医道路上披荆斩棘,一路前行。1997年,他作为骨干被抽调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室ICU病房进修呼吸与急救专业一起值班的有3位博士。与那些博士、教授一起共事学习的经历,给刘贺临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那些人书读得多,知识深厚,但都非常谦虚。医院新生儿科专家、73岁的教授金汉珍带给刘贺临太多震憾。在刘贺临的印象中,满头银发、身高不足一米五的金教授,总在病房东奔西走,每次查房从1床到55床一个不落。年轻的刘贺临经常向这些老专家讨教医学问题,深受老师们的喜爱和认可。
 回首17年来在儿科的点点滴滴,刘贺临对自己的定位是,一名平凡、善良、为了病人情愿吃点苦的医生,他说:“‘名医’让人汗颜!能做一名让患儿及家长信赖的好医生是我的追求。”
“哇”声之处父母心
    小儿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临床表现为经常、反复地咳喘急性发作,因此很多家长都以为是急性病,平时根本没有当慢性病来进行控制预防,以致走了不少弯路。
    去年,一位从安陆来的家长在介绍孩子病情时,不由得哭诉起来:每次看着孩子痛苦地不停咳喘、气促,整个心就像揪起来一样,“真想抱着孩子一起去死”。因为不堪这种精神压力,她便将孩子扔给老人,家庭因此也面临破裂。
    刘贺临对症下药,同时告诫家长小儿哮喘的平时预防措施。跟踪治疗3个月后,家长带着孩子复查时,高兴地告诉刘贺临,孩子不再频频发病,他们也不用整日提心吊胆了。看着明显长胖的家长、孩子,刘贺临感觉到“能为患儿和家属解决一点问题的医生做起来很有味道”。
    有一个孩子病了,十四位家长陪同来到医院。可见孩子对于“和谐之家”意味着什么。近期正在翻阅《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的刘贺临,感觉作为一名儿科医生,对孩子要有仁爱之心,对家长更要宽容以待,解除孩子的病痛,安抚家长的苦衷,努力为营建一个个“和谐之家”尽一份力。
    “与孩子的沟通跟成年患者不太一样,特别需要儿科医生有爱心、细心。因为孩子逆反心理强,医生在检查时并不能得到第一手资料,这就需要医生直接与孩子做朋友。”一位患哮喘的中学生诊治一段时间后,病情毫无起色。刘贺临耐心开导,这才解开了问题的症结:因为孩子对自己的病情没有信心,又嫌一天两次喷药麻烦,家长疏于监督管护,这位中学生并没有将药喷到自己嘴里,而是全部喷到了卫生间的墙上。
    一个7岁的小孩一个劲儿地叫头疼,各种检查做完都没发现异常。细心的刘贺临通过闲聊,发现孩子的妈妈不在家里,外出打工了。会不会是因为想妈妈呢?看着孩子听到让妈妈回来时那种发亮的眼神,医生伯伯猜出了孩子的真正想法。电话里妈妈答应回来了,孩子的头也不疼了。
伴着“哇”声扬远帆
  儿科之比内科虽说是麻雀小五脏全,但是麻雀毕竟不是雄鹰,专业上要深入和拓宽并规范化。
    1990年,刘贺临从大学本科毕业后,一直在儿科临床工作,由于对急救医学和呼吸专业的热爱,他分别到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和武汉市儿童医院进修,2003年参加在职研究生学习,为在儿科呼吸专业及危重症患儿的诊治中打下扎实的基础。2002年聘任副主任医师后,积极开展机械通气治疗,尤其是在新生儿病房中应用,随后又开展支气管哮喘及慢性咳嗽的诊治工作。
    2002年,中心医院开设小儿哮喘专科门诊。小儿哮喘常常具有晚间发作的特点,白天可能无任何症状,为了真切掌握病情,刘贺临经常深夜爬起来,从电话筒中听小孩的呼吸声,从录音笔里听小孩的咳喘声,碰到病情严重的,还主动上门诊治。专科门诊开办以来,刘贺临就这样不辞辛劳地随访患儿。每次随访,他总是不忘查看患儿的家庭陈设及家庭成员的生活习惯,寻找过敏源,并不厌其烦地演示喷药动作以校正患儿的喷药习惯。
    为了让家长掌握繁锁的治疗措施,刘贺临还自己出钱编著宣传手册和VCD碟片,免费送给病人。有感于他这种精神,一位4岁患儿的父亲主动帮忙免费印制了200本宣传手册。为了哮喘病人的随访,刘贺临的手机号定格了6年。
    这种对病患的细微关爱,在刘贺临看来,只是对工作的尽职尽责而已。孝南新铺一男子家里非常困难,小孩患脾脓肿,因长期治疗无效最后并发败血症。刘贺临为其开了药,并经常随访病情。一个多月后,该男子手拎一只鸡,步行到孝感,一定要恩人刘贺临收下自己凌晨4点多找人买来的这只鸡。“恪守从医人员的职业道德,即使你做好的是最基本的,也肯定会有人心存感激。”刘贺临就是这样解释无数病患家属的感激之举的。
  “把常见的情况做深做细,把疑难杂症做大做好。”这是刘贺临对自己的专业要求。他十分善于向周围的老医生学习,总结经验性的东西。“三人行,必有我师。”刘贺临说,有些细节的东西,有人穷其一生都未必能理解透,这就需要自己留心去学,用心去悟,专心去做,注重把医德医术渗透进病患的生活点滴之中。这种对“细节”的注重,让刘贺临在小儿科更是得心应手,如鱼得水。
    去年4月份,刘贺临竞聘为儿科主任。思维活跃、心底坦荡的他并没有竞聘上岗后的那种负重感,他显然是有备而来。他说,《孙子兵法》提到,将者必须具备智、诚、仁、勇、严五方面的条件,而他知识宽博涉猎广、待人和善能吃苦、敢说真话勇担责、一身正气讲原则的个性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对于儿科的发展大计,刘贺临早已成竹在胸——用好人才谋发展;树立老专家品牌,发展中青年医生专业;打好年轻医师的基础。
    全力投入小儿科的大发展,刘贺临正轻装上阵,蓄势待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