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九三年七月,风华正茂的蔡曙洲同志经过五年的大学学习,被分配到孝感市中心医院外科工作。他怀着“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的宗旨,从外科最基本的工作做起,担任住院医师期间,坚持24小时工作在临床第一线,抢着做手术、收治病人,不懂就问虚心请示上级医师。由于有时分管的病床没有手术病人,他就成天“泡”在手术室,虚心地向老师学习正规操作规范及方法,还在手术后向专家请教手术过程中的操作细节。
一九九五年二月三日中午一时左右,正在普通外科工作的他本应该是下夜班休息,但他仍然与当天的值班医师一起为病人做治疗,一名李姓男性患者因“外伤性脾破裂”急诊收入院,病人家属点名要时任外科主任的市中心医院院长樊立同志亲自上台做手术,蔡曙洲瞄准这次机会,向樊立主任电话讲明病人的病情及家属的要求,正在休息的樊主任二话没说马上来到科室。术前准备一切就绪,蔡曙洲提出想参加这次手术,樊主任同意了,手术中他在樊主任手把手的指导下成功的完成了“脾切除”,术后,他顾不上休息,积极向樊主任请教术中的手法技巧及步骤的合理性。
就是这样一台一台手术实践经验的积累,使蔡曙洲在磨炼中迅速成长。普通外科的中小常规手术,他都能熟练的完成,到普通外科工作不到一年,樊立主任点名要蔡曙洲担任总住院医师。
只有肥沃的土地,才能结出茁壮的果实。一九九九年九月,蔡曙洲赴广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进修学习,在全国知名神经外科专家马廉亭教授的指导下,对脑血管病的诊治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学成回院后,针对中心医院神经外科在颅底肿瘤、脑血管疾病方面的不足之外,探索性地在这两个领域开展一些新的工作,不断突破自己,不断完善自己。
工作之余,他还积极总结工作经验,书写专业论文,有六篇文章在省级及国家级杂志上发表,其中《额叶底部脑挫裂伤62例分析》在《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上发表。参与《救脑化瘀汤治疗外伤性颅内血肿》等三项课题科研工作,三项科研成果均达国内领先及先进水平。
做个有责任感、有爱心的医生
参加工作十四年,蔡曙洲深深的感受到做一名合格的外科医生不仅要有过硬的专业技术,还需要有责任心和爱心。
神经外科病人多,工作繁忙。十四年如一日,每天的晨、晚查房总能看得到他的身影。无论是平时还是节假日,参加完夜间的急诊手术,第二天早上他仍会按时出现在病房。十四年过去,他依然工作在一线分管床位和参加夜班工作,为此他从不计较。有人问他:天天重复这些琐碎的工作,不感到乏味吗?他的回答是:经过你的精心治疗,病人的生命得到重生,从昏迷、清醒到一步步地恢复正常生活,简简单单“谢谢”二个字,你便能从中体会到辛勤工作的回报。
二零零六年六月的一天,一名危重患者刚由蔡曙洲完成手术。第二天,他就要参加省神经外科年会。他的一篇文章要在大会上交流发言,他必须参加。在参加会议期间,他一天数个电话与科室值班医师联系,询问手术后病人的恢复情况,并反复向值班医师叮嘱术后的注意事项。有人埋怨他罗嗦,其实这就是对病人高度负责的表现。他每做一台手术,术后不管在不在班上,他总有一个电话到科室,正是因为他的“罗嗦”,经他手术的病人很多都成为他的朋友。蔡曙洲时常说,以病人为中心,不能光挂在口头上,要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中,仅仅为治好病,只能算是一个医者,真正的医生,应给病人以关怀,给病人以生的乐趣与希望。
二零零四年,神经外科接诊了一位由急救中心转入的患者,当时病人生命垂危。在病人既无身份、又无陪人、更无资金的情况下,蔡曙洲本着高度负责、救死扶伤的人道主义精神,主动拿出百余元钱为病人垫付医疗费,为病人及时手术做准备,挽救了病人的生命。类似这样的捐助还有许多,据不完全统计,近两年,在医护人员献爱心活动中,蔡曙洲捐出的衣物达十几件,捐出现金近千元。
到最需要医疗援助的地方去
是金子,到哪里都能发光。我国农村缺医少药情况比较严重,农民成了最需要医生的人。二零零五年七月,卫生部组织实施“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蔡曙洲不惜放弃与家人团聚,不惜放弃城里工作的便利条件,第一个报名参加。
他被派到国家级贫困县孝昌县工作,孝昌县人民医院是一个医疗条件及医疗环境相对滞后的一所二级医院,神经外科在那里刚刚起步,专业人员十分缺乏。孝昌县位于交通要道,急诊病人多,病情杂。他来到孝昌县人民医院后,发现专科设备陈旧,专业技术人员急需系统的理论及基本操作培训。他多次向孝昌县人民医院的领导提合理化建议,联系添置基本开颅设备,组织人员定期给本专业技术人员授课,介绍国内外医学发展动态,还亲自上台为专科医师做手术示范,短短的一年时间内,使孝昌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在手术数量和质量上有了较大的提高,全年完成开颅手术近五十台次。成功帮他们培养出两名专科医师。
在工作总结会上,蔡曙洲意味深长地对在坐的医务人员说了这样一句话:孝昌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已经能与其它二级医院的神经外科平起平坐了。在当年的工作中,由于蔡曙洲出色的工作表现,他获得了湖北省卫生厅“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