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医院党建 >医德医风
医德 医风
2022-10 26
医护精心治疗——患者家属送锦旗致谢 10月6日,孝感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一病区的医护人员像往常一样紧张而忙碌着,这时一名带着核酸结果的患者家属走进病房,手里拿着一面锦旗,说要当面谢谢这里的全体医护人员。据重症医学科一病区副主任沈文娟介绍,患者因“排尿困难10天”被医院收入泌尿外科II 病区住院治疗,入院后的第二天凌晨突发大量呕血及解黑便,考虑消化道出血,请重症医学科会诊后转入重症监护病房治疗。收治后急查血常规提示严重失血性贫血,患者需紧急输血治疗。患者血型为A型 RH(D)阳性,该血型输血科库存血不足,经与输血科等相关部门联系后,患者完成输
2022-10 21
一岁一礼,疫情生日暖人心 过往的风,记录下沿途的斑斓色彩,每个人的成长都是独一无二。当那句“祝你生日快乐,祝你生日快乐……”响起时,就意味着我们都要按时长大。而生日对于小朋友而言更是每年最最期盼的一件事。 2022年9月12日孝感市中心医院儿童康复科的特教室里传来了欢快的歌声,治疗室里场面温馨幸福,坐在桌边的洋洋戴着生日帽,脸上洋溢着开心的笑容,护士长、特教治疗师、同一节课的小病友和患儿家属一起同唱生日歌,为洋洋庆祝3岁生日。由于疫情,为了进一步巩固孝感市疫情防控成果,医院要求各病房封闭管理,所有在院患者及陪护家属都不能离开病房。
2022-10 10
合力通关,疫路同行 2022年9月4日,孝感市中心医院血透室接院办通知,市委疫情防控指挥部发布次日孝感主城区及周边疫情散发地会实行静态封控管理,届时封城封路封小区,科室需给予妥善处置,不能影响患者治疗。对于封控时期的血透患者,家到血透室的距离,成为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血透患者能不能顺利按时到血透室?经历过2020年的疫情,科室主任护长和全体医护首先担忧这个问题。9月5号上午班次,几个透析患者迟迟不来,护士长李小春电话依次打过去:“我家小区被管控了,出不了门,我今天不能来透析”“我家车子没有通行证,住得远,老人走不动,今天不来了
2022-10 10
疫情之下,病房内浓浓的护患之情 自孝感城区实行静态管理以来,孝感市中心医院普外二病区上演着一个个人让人动容的暖心故事。 突发疫情,9月4日19时实行静态管理一天,但由于疫情形势严峻,自9月5日19时至9月9号继续实行静态管理,让许多住院患者及陪护家属猝不及防,未准备好生活物品,家人也不能送餐到院,给生活造成很大的困扰,医院针对住院患者及家属提供送餐到病房的贴心服务, 在龚光伟主任及彭英护士长的带领下,科室严格落实疫情防控,禁止探视及外出,为每一位住院患者及家属做好后勤保障工作。 因病区餐食过多,许多护士主动利用休息时间来科室帮忙,如图中
2022-10 03
隔离不隔爱——9.22国际慢粒日暨孝感市中心医院血液内科第二届慢粒患者关爱活动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简称慢粒,是人类第9号和22号染色体发生了基因突变而导致的。所以每年的9月22日被定为国际慢粒日。随着络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出现,标志者肿瘤治疗从此进入靶向治疗的时,慢粒治疗的格局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慢粒是不治之症,如今,通过规范治疗和定期监测,慢粒现在已转变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类似慢性病,变得可治,可控,甚至部分患者可以实现“停药治疗”、达到功能性治愈的目标。2021年的慢粒日血液内科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组织了孝感市辖区内的慢粒患者相聚,借助孝感电视台民生视点栏目平台,以患
2022-09 30
同心抗疫 情暖中秋 “小朋友来吃月饼了和水饺了……”9月10日晚上,孝感市中心医院仁济院区儿童康复医学科的医护人员们给住院患儿和家属送来暖心的月饼和水饺,让她们度过了一个难忘的中秋节。当天完成核酸采集任务后,病区副主任刘静、郑雯护士长联系社区采购人员订购了月饼与水饺。在病区有限的条件下,大家分次、分锅煮了300多个饺子。随后,仁济院区肖燕院长带领科室工作人员进入病房为每一位患者及家属递上中秋月饼及水饺,送去真挚的节日祝福。 “以患者为中心,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一直是孝感市中心医院的服务理念,为患者提供亲情化服务,是市中心医
2022-06 28
医生巧退红包暖人心 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拒收红包也是恪守医德的表现。但是,在孝感市中心医院有这样一位医生竟然“收下了”患者的红包,这是怎么回事呢?据悉,患者谭某近日因结肠肿瘤入住孝感市中心医院胃肠外科,术前,患者及家属显得十分焦虑,因为患者不到40岁,所以多次询问手术具体细节,手术效果等,胃肠外科赵丹主任总是耐心向患者家属详细讲解手术治疗方案及注意事项,通过赵丹的专业讲解,患者家属一直悬着的心才放下。带着感激和信任之情,患者家属将一个红包塞到了赵丹手中,赵丹一再拒绝使得执意要给红包的家属暂且收回了红包,但是最后,患者家属还
2022-06 20
路过 6月8日中午,骄阳似火一般炙烤着大地。孝感市中心医院门诊大厅12点一过,病人明显减少,稀稀拉拉的八九个病人安静地坐在候诊椅上,要么默不做声,要么将就着往口里塞东西,应付饥饿的肚子。他们在等候下午2点来上班的医生。12点14分,一位60岁左右的农村婆婆,急匆匆走进大厅,将背上背着的一个看似十来岁,身体十分瘦弱的女孩轻轻挪到候诊椅上。小女孩弯曲着身子蜷缩在椅子上,嘴里不时发出痛苦的呻吟。这时,恰巧下班路过门诊大厅的副院长沈雄山注意到了这个脸色苍白的小女孩。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他疾步走上前低声问:“小姑娘,你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