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健康科普
健康 科普
2022-11 23
鼻炎预防攻略 秋冬季节来临又到了一年内最干燥的时节,各种慢性呼吸道疾病进入高发季,除了流感、慢性咽炎等常见病,空气中混杂的各类细小微尘也让老鼻炎患者脑壳痛,由于鼻炎的症状和感冒颇为类似许多宝子们甚至误以为自己感冒了。1.误区一:错把鼻炎当作感冒来治疗?其实太多人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感冒了还是鼻炎犯了,鼻塞、头痛、鼻痒、打喷嚏、流涕等鼻炎的症状与感冒非常相似,不少患者遭遇急性鼻炎时都误以为自己感冒了,一直当做感冒来治疗,但鼻子症状一直未见明显好转,总是反复发作,当鼻炎的症状越来越重时,才到医院就诊,发现已演变为慢性鼻炎了。感
2022-11 23
科学戴口罩,做好疫情防范! 当前,国内疫情呈现多点散发态势,多地报道因未严格佩戴口罩导致新冠病毒传播或密接感染。疫情防控常态化下,戴好口罩,做好个人防护,不仅可以保护自己,也是对他人负责。出入公共场所正确佩戴口罩,外出归来勤洗手,办公场所及家中多通风,不扎堆,不聚集!一、预防疫情千万条,戴好口罩第一条!据了解,飞沫传播和气溶胶传播都是新冠病毒的传播途径,戴口罩不仅可以降低飞沫量,也可以防止自己无意中接触或吸入他人的飞沫,从而有效地遏制病毒的感染、传播与扩散。二、公众戴口罩有什么最新要求?对普通公众来说,除了在密闭场所需要戴口罩外,当
2022-11 23
体检发现纵隔肿瘤?莫慌!大多为良性! 一、什么是纵隔肿瘤?首先,我们应该知道纵隔在哪?通俗讲纵隔位于颈部以下,腹部之上,双肺之间。纵隔里有许多器官,包括心脏、食管、气管、年轻时期的胸腺、神经等等。纵隔是一个空间概念,指的是左右纵隔胸膜及其间所夹的器官和组织的总称,简单的说胸腔里左、右肺部中间的地方就是纵隔。纵隔肿瘤指的就是长在这个区域的新生物或囊肿。纵隔肿瘤虽然名称听起来吓人,但实际上大多为良性,恶性较少,大家不要听到得了肿瘤就开始慌张。二、纵隔肿瘤的症状有哪些?肿瘤逐渐长大,压迫或侵及邻近器官、组织,可出现压迫症状。一般而言,相当部分纵隔肿
2022-11 23
膀胱灌注的健康宣教 膀胱癌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包括所有原发于膀胱的恶性肿瘤。40岁以后发病率逐渐增加,60~70岁达到高峰,男女之比约为(3~4):1,城市居民发病率高于农村居民。对于这种膀胱癌,我们常采用膀胱肿瘤电切术+为期1~3年的膀胱灌注治疗,这样既能够保留膀胱,又能预防膀胱肿瘤复发。而膀胱灌注就是在无菌操作的条件下,经尿道留置导尿管,经导尿管向膀胱内灌注药物,达到治疗的目的。膀胱灌注前我们会对患者做好充分的评估,询问患者对疾病了解程度,详细交流,说明术后膀胱灌注的重要性。并介绍灌注的方法、疗程,药物的作用、不良反
2022-11 23
多喝水也能控尿酸!每天喝够这个量 尿酸高的人,都对吃的格外留心,但却容易忽略很重要的一点:喝水。其实喝水喝对了,对控尿酸也很有用。人体有70%尿酸是通过尿液排泄出去的。尿液越多,尿酸更容易溶解,排出的也就越多,这对高尿酸血症、痛风都有好处。如果尿液少了,尿酸排出也就少了,血尿酸就容易升高,甚至导致痛风发作。因此,要想让尿酸多从尿液中排泄,就得多喝水。更重要的是,我国大部分尿酸高的人是属于尿酸排泄障碍,而不是尿酸生成过多。比如有80%~90%的高尿酸血症具有尿酸排泄障碍,所以增强尿酸的排泄尤为重要。正常人每天排出的尿量大约是1000~200
2022-11 23
巧手自制小儿吸氧面罩 临床给氧操作是一项改善呼吸功能的护 理措施,也是一项重要的急救技术,鼻导管给 氧是临床较为常用的给氧方法。儿科患儿由于年龄小,对所实施的吸氧法不能有所认识和理解,很难配合,并且由于患儿鼻腔分泌物较多,常规固定法使鼻导管很容易松动滑脱,使小儿鼻腔黏膜受伤的几率增高,吸氧的疗效也受到影响,并且大大增加了护士的工作量,降低了工作效率。为此,市中心医院儿科护士对吸氧装置进行改进,采用开塞露空瓶制作成一个小氧帐,低流量给氧,经临床应用,效果满意。 根据患儿年龄大小选择10/20ml开塞露空瓶(经浸泡消毒处理),用剪
2022-11 23
如何早期判断孩子患了中耳炎? 在市中心医院,每年来住院的患儿大多都是在幼儿园体检时发现听力有所 下降,而到门诊检查后发现患儿多有鼓膜充血,混浊呈毛 玻璃状,失去正常光泽。鼓室积液后鼓膜常呈淡黄色、橙红色、琥珀色、乳白色或灰白色。积液多时可见鼓膜有液平面,凹面向上,有时可见气泡。积液多时鼓膜外突,活动受限, 鼓膜穿刺可抽出液体。往往到这个时候已经转为比较难治的慢性中耳炎了。 确诊需做哪项检查? 一、电耳镜检查 电耳镜检查是将光源类耳镜伸入到耳道内进行观察,需要将耳镜从耳道口插入耳道深部,该过程中可以观察耳道内耵聍、耳朵皮 肤红肿、耳道分
2022-10 26
预防畸形,缓解晨僵——类风湿关节功能锻炼操 目前,我国类风湿性关节炎患病率为0.42%,患病人数约500万,女性多于男性,约4:1,以中年女性多见,发病高峰年龄:20-60岁,45岁为顶峰,类风湿性关节炎有遗传易感性,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环境因素、抽烟及自身基因相关,导致机体免疫异常,滑膜中浸润大量炎性细胞/因子,导致骨破坏。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致残率随病程延长而增加。 越来越多的患者意识到功能锻炼操对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并从中受益,适当的运动不但改善体能,而且能够稳定关节,预防关节畸形,减轻关节疼痛,最大限度地保持关节功能。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