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健康科普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健康宣教
时间:2022-06-20 来源:耳鼻喉一 作者:舒宁 阅读量:683

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指血液在深静脉管腔内的异常凝结,属于静脉回流障碍性疾病好发于下肢,对于卧床患者而言(尤其是长期卧床的患者),因其活动量减 少,血容量相对不足,其中血浆的减少多于血细胞的减少,血液黏稠度增加,血液流速减慢,形成血栓的危险性增加。且缺乏肢体活动,下肢深静脉血流缓慢,影响深静脉的血液循环,更容易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但对于DVT高风险患者,施以有效的预防措施可显著 降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

一、临床表现

多数DVT患者早期无静脉瓣膜被破坏导致继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明显症状,容易被忽视。有症状的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肿胀疼痛,部分患者还会出现皮温升高皮肤颜色改变等。随着病情发展,患者还会出现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

(一)患肢肿胀

是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最主要、最常见的症状,患肢组织肿胀,呈非凹陷性水肿。肿胀大多在起病后第2-3天最重,可持续数周或数月,活动后加重, 抬高患肢可减轻。

(二)疼痛

疼痛是最早出现的症状,多出现在小腿腓肠肌、大腿 或腹股沟等区域疼痛程度依血栓形成范围、炎症反应轻重和个体对疼痛的敏感度不同而存在差异。小腿腓肠肌压痛又称Homans 征阳性。挤压小腿有使血栓脱落的危险,故在检查患者有无压痛时用力不宜过大。

(三)全身反应

深静脉血栓形成后,会引起包括体温升高、脉率增快、白细胞计数增多等全身反应。

严重的DVT患者可能出现股白肿甚至股青肿。

股白肿:为全下肢明显肿胀、剧痛,股三角区、腘窝、小腿后方均有压痛,皮肤苍白,伴有体温升高和心率加快。

股青肿: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最严重的表现,由于髂股静脉及其侧支全部被血栓堵塞,静脉回流严重受阻,组织张力极高, 下肢动脉痉挛,肢体缺血,表现为患肢剧痛,皮肤发亮呈青紫色,皮温低伴有水疱,足背动脉搏动消失,全身反应强烈,体温升高,若不及时处理,可能发生休克和静脉性坏疽。

二、危险因素及评估

【危险因素】

主要三因素:静脉内膜损伤、静脉血流淤滞以及血液高凝状态。

1. 静脉内膜损伤因素:创伤、手术、反复静脉穿刺、化学性损伤、感染性损伤等。

2. 静脉血流淤滞因素:长期卧床、术中应用止血带、瘫痪、制动、既往VTE病史等。

3. 血液高凝状态因素:高龄、肥胖、全身麻醉、恶性肿瘤、红细胞增多症、巨球蛋白血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人工血管或血管腔内移植物、妊娠、口服避孕药等。

【风险评估】

所有卧床患者,入院后24小时内必须进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风险的评估,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住院期间患者转科、治疗发生变化(如手术,行化疗药、避孕药、激素等特殊药物治疗,中心静脉导管置入、石膏固定、牵引等)以及病情变化时(如活动能力 下降、感染、严重腹泻、脑梗、心梗、肺功能障碍、血液 相关检查结果变化等),应随时进行评估,根据患者情况 采取相应预防措施。

三、预防措施

基本预防、物理预防和药物预防。

低危的患者,采取基本预防;中危的患者,采取基本预防和物理预防,并根据病情需要遵医嘱采取药物预防;高危和极高危的患者,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三种预防方法联合使用。

【基本预防】

1. 评估患者的双下肢情况,皮肤温度、肿胀、皮肤色泽等,发现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2. 下肢手术患者,术后病情允许的情况下抬高患肢20°~30°,促进静脉回流。

3. 正确指导和鼓励患者床上活动,如踝泵运动、股四头肌功能锻炼,勤翻身。对于因疾病原因不能自主活动的患者,照顾者应协助其活动。

4. 病情允许时鼓励患者尽早离床活动,多做深呼吸和咳嗽动作。

5. 围术期适度补液,多饮水(病情允许情况下,每日2000ml以上),避免血液浓缩。

6. 进行预防静脉血栓知识指导,改善生活方式,如戒烟、戒酒、控制血糖及血脂等。

7. 鼓励患者进食低脂、粗纤维、维生素含量较高的食物,保持大便通畅。

8. 避免在膝下垫硬枕和过度屈髋,不要用过紧的腰带或穿着紧身衣物而影响静脉回流。

9. 尽量避免在同一部位反复静脉穿刺或在下肢行静脉穿刺。

【物理预防】

物理预防①弹力袜、②间歇充气加压装置③静脉足底泵等,促进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减轻淤血和水肿,是预防 DVT发生的重要措施。

单独的物理预防方法不能替代药物预防。对于高危出血风险的患者,经医生判断出血风险降低后,仍建议与药物预防联合应用。对一侧肢体已发生DVT且不宜实施物理预防措施的患者,可在健侧肢体实施预防,实施前宜常规筛查禁忌证。

【药物预防】

常用药物:普通肝素、低分子肝素、维生素K拮抗剂、Xa因子抑制剂等,遵医嘱使用。

四、常用辅助诊断方法

1. 彩超:敏感性、准确性均较高且无创,首选,适用于对患者的筛选和监测。

2. 血浆D-二聚体测定:D二聚体是代表凝血激活及继发性纤溶的特异性分子标志物,对于深静脉血栓的诊断有重要参考价值。

3. 静脉造影:准确率高,有效判断有无血栓,血栓部位、范围、形成时间和侧支循环情况,常被用来鉴定其他方法的诊断价值。

4. 螺旋CT:静脉成像准确性较高,可同时检查腹部、盆腔和下肢深静脉情况。

5. 磁共振:静脉成像能准确显示髂、股、腘静脉血栓。

五、护理措施

【病情观察】

1. 主动询问患者感受。

2. 每班观察双下肢肿胀、疼痛(包括Homans 征阳性)、皮肤色泽、温度等情况。

3. 根据病情评估双下肢远端动脉搏动情况,注意患侧与健侧对称部位的对比,若出现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应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4. 测量双下肢腿围,并与之前的测量值进行对比。

5. 腿围测量方法:患者双下肢放松平放于床上,标记测量位置,大腿围在髌骨上缘向上10cm位置测量,小腿围在胫骨结节(髌骨下最明显骨凸处)下10cm位置测量,在相应测量位置做标记。软尺紧贴皮肤,绕肢体一周,测得腿围;注意健侧与患侧均需要测量。

6. 观察有无相关并发症发生,如出血倾向或肺栓塞。及时通知医生,并协助处理。

【常规护理措施】

1. 发生急性下肢深静脉血栓,遵医嘱指导患者活动,观察活动后患肢疼痛或肿胀情况,若症状加重及时反馈给医生。

2. 抬高患肢,促进静脉回流并降低静脉压,减轻疼痛和水肿。

3. 禁止局部按摩和热敷,防止栓子脱落。

4. 疼痛护理遵医嘱给予有效止痛措施。

5. 与医生共同评估患者是否可使用治疗型弹力袜。

6. 遵医嘱使用抗凝药物,相关操作与注意事项同药物预防。

7. 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经常更换体位,防止压力性损伤发生。

8. 饮食护理根据患者病情,给予低脂、富含纤维素饮食,以保持大便通畅,避免因排便困难引起腹内压增高。病情许可嘱患者多饮水,有利于稀释血液,改变血液黏稠,防止血液浓缩;少喝咖啡及碳酸类饮料。

9. 主动关心患者的病情变化,使其消除思 想压力,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10. 患者戒烟,远离吸烟环境。

六、健康教育

1. 教会患者识别深静脉血栓形成及肺栓塞的症状和体征。

2. 告知患者正确预防DVT的重要性及遵医嘱持续进行治疗的重要性。

3. 若患者出院时仍需采取预防措施,告知患者若采取预防措施过程中出现问题,或怀疑有深静脉血栓形成、肺 栓塞及其他不良反应时寻求帮助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求助。

4. 告知患者穿着弹力袜的最佳时间为早上起床时,因为此时血液循环最畅通,肢体未肿胀。如患者腿部肿胀,可先抬高下肢5~10分钟。

5. 教会患者穿脱弹力袜的正确方法。

6. 教会患者弹力袜的护理要点,每日清洗、观察皮肤、定时观察弹力袜是否下滑等。

7. 教会患者遵医嘱正确服用抗凝药物,定期检测血液凝血指标。

8. 教会患者识别出血的症状,如皮肤紫癜、牙龈出血、黑便等,必要时及时就诊。

9. 教会患者注意饮食,要进食低脂、高纤维素的饮食,保持大便通畅。

10. 禁烟,避免烟章中尼古丁刺激引起血管收缩。

11. 指导患者适当运动,促进静脉回流。对于出院后仍长期卧床和制动的患者,指导其家属加强患者床上运动,如定时翻身,协助患者做四肢的主动或被动锻炼。

12. 卧床时避免在膝下垫硬枕、过度屈髋、 用过紧的腰带和穿紧身衣物等。

13. 已发生DVT的患者,还要关注患肢症状的变化,警惕病情加重或血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