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健康科普
长期服药的人,当心药物性肝损伤!
时间:2022-11-28 来源: 作者:黄晓宇 阅读量:27

目前我国药物性肝损伤(DILI)、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MAFLD)、自身免疫性肝病等非 感染性肝病的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近日,孝感市中心医院消化内科II病区接诊数名药物性肝损失患者,轻症患者只有肝功能检查结果异常,而较重的患者有严重的消化道症状,如恶心呕吐及皮肤巩膜严重黄染及瘙痒等肝衰 竭表现。轻症患者需要护肝治疗,严重的需要使用激素及血浆置换治疗,从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甚至危及生命。

 

什么是药物性肝损伤

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指由各类处方或非处方的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以及传统中药、天然药、保健品、膳食补充剂及其代谢产 物乃至辅料等所诱发的肝损伤,亦称药物性肝病。其发生率较高,预测性差,且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案,正日益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隐形杀手”。DILI在机制上可分为固有(直接)肝毒性(常呈剂量依赖性和可预测性)、特异质肝毒性(常呈非剂量依赖性、特异质和不可预测性)和间接肝毒性三类。

 

发病率为何上升

研究显示,超过1100种的药 物和草药可导致药物性肝损伤。中老年人尤应警惕,随着各种心脑血管疾病及慢性腰椎颈椎病等发病率逐年升高,保健药品的广泛使用,中老年人用药机会不断增多,甚至同时接受多种药物治疗,药物的联合使用容易出现药物间相互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肝脏的药物代谢能力逐渐下 降,肝脏血流量减少,使得药物在肝内代谢速度减慢,从而导致药物在血液中停留的时间延长,增加了中老年人发生药物性肝损伤的风险。目前研究表明,药物性肝损伤患者中40岁以上的占62.06%,尤其40~49岁为发病高峰。

 

什么样的人群更易发生

目前尚无足够的数据证实受试者年龄、性别、人种和种族是DILI易感性的可靠风险因素。然而,部分药物更可能导致老年患者发生DILI(如阿莫西林-克拉 维酸、异烟肼),而其他药物更常导致儿童发生DILI(如丙戊酸盐、米诺环素)。

肥胖和糖尿病等合并症与特定药物的DILI发生率和严重程度增加相关。然而,酒精、烟草和饮食在DILI易感性中的作用尚不明确。

既存肝病的患者在使用选定药物(如甲氨蝶呤、抗结核治疗)时,发生肝损伤的风险增加。此外,既存肝病的患者发生DILI发作时不良结局的风险增加。

大多数肝毒性药物在使用的前6个月内引起肝损伤,但偶尔潜伏期较长,甚至可能在停药后出现(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因此,对疑似DILI患者的评估应包括就诊前180天内的详细用药和HDS史。

 

如何诊断

所有DILI病例均需要排除肝损伤的其他原因,包括病毒性肝炎、代谢性肝病、自身免疫性肝病(AIH)和胰胆管疾病的检测。有基础肝病的患者,需鉴别是药物叠加还是原有肝病加重。有报道,药物性肝损伤患者有超过6%既往患肝病,而既往有肝病的患者有1%可出现药物性肝损伤。

 

是否需要肝活检

不需要通过肝活检来诊断特异性DILI,但肝活检可能对重度或长期病程的 DILI病例和诊断不确定的DILI病例有用。轻度或自限性病例通常不需要进行活 检。肝活检可根据特定的组织学模式帮助确定肝毒性药物,并可排除并发的肝病并可协助判断患者预后。

 

治疗方法

绝大多数药物性肝损伤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其主要治疗原则包括:

1.停用并避免再次使用可疑或同类药物,但也要充分权衡后续原发病加重的风险;

2.特定的解毒治疗,比如N乙酰半胱氨酸可治疗对乙酰氨基酚中毒;

3.根据肝脏受损特点,适当使用保肝、降酶、退黄等药物,如多烯磷脂酰胆碱、水飞蓟素、甘草酸制剂、双环醇、熊去氧胆酸、糖皮质激素等;

4.急性或亚急性肝衰竭等重症患者必要时可考虑紧急肝移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