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家长都已经发现:生活中,常常遇到有些孩子注意力不集中,不能集中精神认真听讲,写字速度慢甚至站无站相、坐无坐相,常常东倒西歪。家长老师屡次批评也毫无效果。那么,是因为这些孩子就是爱和家长、老师对着干,不听话吗?事实并非如此,这些孩子可能是“感统失调”了。
什么表现可能是感统失调?
感觉统合(sensory integration,SI)是指大脑接受外界环境的感觉信息,传入大脑进行整合并做出适应性反应的过程。良好的感觉统合能力是发展高阶功能的基础,例如姿势控制、手眼协调、注意力维持和情绪控制等,而这些能力是儿童得以在日常生活、社交和学习中顺利发展的前提。
反之,若这些感觉信息不能顺畅地输入、处理和整合,则会出现功能障碍,称之为感觉统合失调(sensory integration disorder,SID)。若不能早期发现并进行干预,感统失调的儿童到学龄期往往出现学习困难、社会交往和心理行为问题,影响身心健康和学业发展。
感统失调的表现
1、视觉失调 常碰撞他人或撞到家具;认不出照片中的自己和熟悉的大人;不会颜色做归类;不会将简易的几何图形进行配对;上下楼梯,跨越水沟时会迟疑,害怕;不喜欢玩拼图;常把数字上下左右写颠倒;写字时,偏旁部首容易写反。
2、听觉失调 无法集中注意力听别人的声音,或者听不懂别人在说什么;很难抑扬顿挫的朗读,只是一个腔调;突然听到很大的声音或很尖的声音时,第一反应是捂耳朵或尖叫;听写困难,维持不到10分钟;容易分心、不专心。
3、触觉失调 睡觉喜欢咬被角;抓妈妈的手或抱某个布偶或毛毯(巾);喜欢咬指甲、吸吮大拇指或咬衣领、袖口、铅笔头或咬嘴唇;对某些材质非常抗拒。例如:绒毛类、湿泥巴或颜料;情绪转换困难;对没有尝试过的食物抗拒,对喜欢吃的食物不知节制;对声音特别敏感;幼儿时期(出生到六岁)打针不大哭、摔跤不觉得疼。
4、前庭觉失调 喜欢尖叫、大叫,语言发育迟缓;上课坐不住,喜欢摇晃桌椅;喜欢说话却东一句西一句,没有条理;旋转不晕或特别怕晕;会跳字漏行,认字差,数学几何图形等学不好;上课不专心,学习成绩不好。
5、本体觉失调 动作协调能力差,笨手笨脚,容易受挫,容易跌倒;做事情拖拉、磨蹭;语言表达能力差,发音不清,语言发育迟缓;不会跳绳骑自行车等
感觉统合训练不同于一般的体能活动或游戏。它是个别化、针对性强的、促进身体神经系统完善的能力开发活动,必须经过教育、心理和生理三方信息整合的专业评估后才能进行有效性的训练。
预防期(0-3岁):感觉统合的形成期(很重要),通过感统训练帮助孩子度过此阶段的各个敏感期。
黄金期(3-6岁):感统训练的黄金期,也是最佳矫正期,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提升感觉统合能力,让孩子身心协调,自在成长。
弥补期(6-12岁):感统训练的弥补期,注意力训练的黄金期。若错过感统训练的黄金期,则需要更大力度更长时间的感统训练结合注意力训练才能改善孩子的感统失调。
13岁以后:感统基本定型,难以矫正
所以,学龄前期是感觉统合及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我们所认知是智力水平“正常”并不能代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也“正常”。这些儿童感统失调的早期表现在学龄前期往往容易被家长忽视或者认为“长大就好了”,等学龄期出现难以安坐和学习困难时往往错过最佳干预年龄。
现如今国内报道的感统失调儿童检出率年年增高,且男童发生比例高于女生,一方面可能与男童运动需求较女童大,而城市化的生活环境影响儿童运动量的满足,不利于感知觉的发展。另一方面有可能与男童更受到家长的宠爱,保护过度,限制了能力的发展。总之,越来越多的儿童出现不同程度的感统失调,严重影响儿童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更加关注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发展,对于有风险的儿童尽早发现,尽早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