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健康科普
儿童高热不退,久咳不愈,肺炎支原体肺炎需警惕
时间:2023-08-02 来源:儿科二 作者:余彩霞 阅读量:52

近几个月来儿科病房人满为患,到处可见家长焦急、惊恐的表情,家长们如坐针毡,原来是患儿童肺炎较前有明显增多,尤其是学龄期儿童。小朋友们住院期间经常碰到同班同学,主要是高热不退,影响睡眠经久不愈的咳嗽,被诊断为肺炎支原体肺炎。儿科医护提醒,儿童发热不退、咳嗽增多,还是要引起重视,尽早就诊。这种病很会“伪装”,症状可能和普通感冒很像,甚至血常规也正常,和很多其他呼吸道传染病不同,他在夏秋季高发(尤其是南方地区)天越热越容易感染。

一、什么是肺炎支原体肺炎?

肺炎支原体肺炎(MMP)是由肺炎支原体感染引起的肺部炎症,可以累及支气管,细支气管、肺泡和肺间质,是我国5岁及以上儿童最主要的社区获得性肺炎。不同于医院获得性肺炎,肺炎支原体肺炎多见于5岁及以上儿童,但5岁以下也可发病。

二、MMP的临床表现

以发热、咳嗽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有头痛、流涕、咽痛、耳痛等。发热以中高热为主,持续高热者预示病情重。咳嗽较为剧烈,可类似百日咳样咳嗽。部分患儿有喘息表现,以婴幼儿多见。肺部早期体征不明显,随病情进展可出现呼吸音降低和干、湿性啰音。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多发生于病程1周左右,伴有肺内和肺外并发症,若出现塑形性支气管炎、中等-大量胸腔积液、大面积肺实变和坏死、肺栓塞等时,患儿可出现气促或呼吸困难。发生肺栓塞的患儿还可出现胸痛和咯血,发生肺外并发症时可出现相应脏器损伤的临床表现。肺外并发症可发生于皮肤粘膜、神经系统、血液系统、循环系统等,出现相应各系统受损的表现。支原体不属于细菌、病毒,而是一种特殊的微生物,大小介于细菌和病毒之间,作为一种简单的原核细胞,它结构简单,但存在较大的可变性,支原体种类多、分布广、危害大。其中肺炎支原体(MP)是儿童致病的“祸首”。

三、MMP影像学表现

影像学表现是临床判断病情严重程度和评估预后的主要依据之一。肺炎支原体肺炎早期胸片或胸部CT主要表现为支气管血管周围纹理增粗、增多、支气管壁增厚,可有磨玻璃影、“树芽征”、小叶间隔增厚、网格影等。肺泡炎性改变则依肺泡受累的范围而异,可有磨玻璃样阴影、斑片状、节段乃至大叶性实变,常见肺不张,可伴有肺门影增大,重者可合并胸腔积液。

四、MMP需要做哪些实验室检查

肺炎支原体(MP)培养:是诊断肺炎支原体肺炎的金标准,因培养需要特殊条件且生长缓慢,难于用于临床诊断。

肺炎支原体核酸检测:包括MP-DNA或MP-RNA检测,灵敏度和特异性高。适用于MPP的早期诊断。

肺炎支原体抗体测定:MP-IgM抗体一般在感染后4~5d出现,可作为早期感染的诊断指标。

五.MMP会不会传染?

具有传染性,跟大多数呼吸道疾病一样,可通过空气飞沫、接触等传染,儿童较成人更容易被传染。

六、MMP如何治疗?

轻症不需住院,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检测血常规和炎症指标、胸部X线或CT等,注意重症和危重症识别。充分休息和能量摄入,保证水和电解质平衡。结合病情给以适当氧疗。正确服用退热药,对于有高凝状态并禁食者,需补充水和电解质。干咳明显影响休息者,可酌情应用镇咳药物。祛痰药物包括口服和雾化药物,也可辅助机械排痰、叩击排痰等物理疗法及中医药辩证论治。重点是早期识别和治疗重症肺炎支原体肺炎和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最佳治疗窗口期为发热后5-10d以内,病程14d以后仍持续发热,病情无好转者,常遗留后遗症。

1.大环内酯类药物:为肺炎支原体肺炎(MMP)的首选治疗,包括阿奇霉素、克拉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和乙酰吉他霉素

2.新型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是治疗肺炎支原体肺炎的替代药物,包括多西环素、米诺环素等,由于可能导致牙齿发黄和牙釉质发育不良,仅适用于8岁以上儿童,8岁以下儿童使用需遵医嘱用药,需充分评估利弊,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

3.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包括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等,由于存在幼年动物软骨损伤和人类肌腱断裂的风险,18岁以下儿童需遵医嘱用药,需充分评估利弊,并取得家长知情同意

4.糖皮质激素:常规应用甲泼尼龙,部分重症患儿可能无效,需根据临床表现、受累肺叶数量、肺实变范围和密度等应用

5.纤维支气管镜肺泡灌洗

儿科‖病区随着纤支镜技术日益广泛应用,部分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治疗开始得到有效医治,也缩短了病程。研究显示,病程早期进行支气管镜检查及肺泡灌洗,对改善预后、缩短病程有重要作用

七、MMP预防方法

目前还没有肺炎支原体疫苗来预防其感染,所以在流行季节做好以下措施

1.做好手卫生,要经常用肥皂(洗手液)流水洗手,或使用含酒精的免洗洗手液擦拭双手

2.勤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3.气候骤变外出时,要及时增添衣服,以防受寒感冒

4.避免去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必须去时,务必戴好口罩

5.避免与已经患呼吸道感染的患者接触,如果家中有人已经患呼吸道感染,最好与小朋友进行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