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约有1500万早产儿出生,早产儿是指胎龄在37周以内出生的活产婴儿或未成熟儿,其体质量通常较低且头围较小,身体适应能力和器官功能相对于足月儿差。早产儿身体适应能力和器官功能相对足月婴儿来说比较弱。根据临床实践,营养支持对早产儿来说十分重要,而经口喂养是早产儿喂养的最佳途径。足月新生儿一般在出生后即可开始经口进食。而胎龄少于34周的早产儿由于吸吮、吞咽和呼吸的协调能力较差,同时伴有呼吸窘迫的问题,经口喂养会增加误吸的危险,因此通常采用肠外营养及管饲喂养。但是管饲超过3周早产儿容易发生口腔感觉运动功能发育不良、口腔厌恶、口腔刺激超敏反应以及喂养延迟。因此,尽早建立经口喂养不仅可以减少管饲和肠外营养相关并发症,促进胃肠功能的启动、激素的形成、消化酶的分泌,还有利于安抚早产儿,并减少婴儿期进食障碍的发生率。
早产儿口腔运动干预是指在早产儿开始经口喂养前或经口喂养过渡阶段,采取口腔按摩、非营养性吸吮等方法,对唇、颊、颌、舌、软腭、牙龈等与吸吮-吞咽-呼吸相关组织或肌肉群进行感官刺激,改善口腔机制的生理基础及功能,以提高早产儿经口喂养能力的一种方法。
口腔运动干预的适用对象
1.出生胎龄小于30周的早产儿。
2.矫正胎龄大于34周仍不能全量经口喂养的早产儿
以下情况的早产儿不适合进行口腔运动干预:
1.有气管插管、拔管前的患儿。
2.口咽部皮肤、黏膜完整性受损或者外伤的早产儿。
3.患儿鹅口疮的早产儿。
口腔运动干预的具体操作方法
1.颊部C型伸展:将食指放在早产儿鼻翼根部,边轻压边将手指向耳朵方向移动,并弧形向下.向嘴角形成C字形按压,在另一侧重复上述动作。
2.碾动嘴唇:食指放在上口唇内部,拇指放在上口唇外部,以轻柔的力量由一侧嘴角移向对侧嘴角,再由对侧嘴角移向该嘴角。下唇同法。
3.卷唇或嘴唇伸展:食指按摩嘴唇,从一边移至另一边,再从对侧移过来。将食指放于唇中央,用轻柔持续的力量将上唇向下唇的方向按压。再将下唇向上唇方向按压。
4牙龈按摩:将食指放在上牙龈外围中央,用持续轻柔的力量移向牙龈后方,再从后方移向上牙龈中央。对侧及下牙龈重复该动作。
5.舌的侧缘及内颊:将食指放在磨牙牙龈水平处的舌边缘与下牙龈之间,缓慢的将舌头推向对侧。再做对侧。将手指放于一侧唇角内侧,在脸颊内部以轻柔的压力向磨牙牙龈水平位置C字形按压,再移回唇内侧。同法做对侧。
6舌中叶和腭:将手指移向舌中央,缓慢向下轻压舌部。将食指放在口腔中央,用持续轻柔的力量按压硬。
7.诱发吸吮:将手指放在硬的中心,轻轻刺激上,诱发吸吮动作。
8.非营养性吸:用安抚奶嘴进行非营养性吸吮。
干预效果及意义
1促进早产儿有节律吸、吞咽模式的建立
2.提升口腔运动功能:进而提升喂养效率以及早产儿的摄入奶量,加速体重增长。
3.减少鼻饲喂养和肠外营养的并发症。
4尽早实现完全经口喂养:促进机体功能的改善,缩短住院时间,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口腔运动干预在早产儿喂养中的运用是一项科学、有效的治疗措施。通过系统的评估和个性化的干预措施。可以显著改善早产儿的口腔运动功能,促进其健康成长。这一过程需要医疗团队、家长及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科学的评估、个性化的干预、定期的复评与调整,以及有效的家庭护理教育,共同为早产儿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