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赤条条来到这个世界,其中一些先天性或生长过程中出现的「异于常人」的皮肤现象,往往让父母措手不及,新生儿医护需要对于父母的种种疑惑及时解释并做出积极救治,同时对于新手父母来说,认识新生儿的「异象」很重要。
1.新生儿生理性脱皮
分布: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
特点:全身皮肤角层干燥、脱屑、裂纹、褶皱处脱白皮,不伴有炎症、瘙痒,部分干燥皮肤会伴有裂口。
治疗:1. 避免使用沐浴露、肥皂,以免加重皮肤脱皮现象;2. 使用婴儿保湿霜保湿。
2.新生儿皮脂腺增生
分布:好发于新生儿鼻区(鼻翼)、上唇及面颊区,以鼻区(鼻翼)为著。
特点:表现为皮脂腺开口处的黄白色小丘疹,针头大小,密集分布。
治疗:一般无需特殊处理,如明显影响到外貌美观,可使用激光、冷冻疗法。
3.新生儿吸吮性水疱
分布:典型皮损沿着手腕、手背、手指呈线形或放射状分布。
特点:为单侧或双侧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皮损。
治疗:水疱破裂创面表浅,数天内可自行愈合,如破溃感染严重者可以进行皮肤消毒及预防感染处理,如外用碘伏消毒、莫罗匹星药膏等。
4.新生儿中毒性红斑
分布:首发皮疹主要见于 3 个部位,分别是颜面、大腿及躯干,最常见首发皮疹出现于颜面,其次是大腿以及躯干部。
特点:首发皮疹以红斑为主,为散在的细小斑点,边界不清,压之褪色,首发皮疹也可以斑片状疹为主,大多见于腹股沟褶皱处,个别患儿皮疹初期可见小脓疱,基底可有或无红晕,不易破,散在,无融合现象。
治疗:不需要给予特殊治疗,居住环境要保持清洁、干燥,适当通风,不要盖过厚的棉被。
5.新生儿痤疮
分布:主要分布于面颊,但分散在面部,通常延伸到头皮、偶见于胸前、后背。
特点:男婴常见,大多出生后 2~3 周发病,为轻度炎性丘疹,主要表现为炎症性红斑、丘疹或脓疱。
治疗:为自限性疾病,4~5 个月自行消退,保持面部清洁、干燥,避免使用及过度使用激素。
6.特应性皮炎
分布:婴儿期主要位于面颊部、额部和头皮,逐渐发展至躯干和四肢伸侧,儿童期主要分布于面部、躯干和四肢伸侧,并逐渐转至屈侧,如肘窝、腘窝等部位。
特点:瘙痒和干皮症,几乎是特应性皮炎的共同临床特征,如抓痕、炎性皮损(红斑、丘疹、水疱、渗出和脱屑)、苔藓样变,是最主要的皮疹类型。
治疗:1. 食物:需要详细询问病史、过敏原检测,饮食回避和激发试验来回避过敏原;2. 汗液刺激,是重要的诱发因素;3. 情绪:缓解压力等不良情绪,避免搔抓的恶性循环;4. 尽可能选择中、弱效的糖皮质激素,尤其是 薄嫩部位应避免使用糖皮质激素,面部易吸收糖皮质激素,故应短期使用;5. 1% 吡美莫司乳膏多用于轻中度特应性皮炎,他克莫司乳膏多用于中重度特应性皮炎。
7.脂溢性皮炎
分布:常分布于头皮、面部、耳后、褶皱部和躯干及四肢近端。
特点:常表现为银屑病样外观。
治疗:1. 结痂会自然脱落,不要强行剥离,否则会造成感染;2. 避免使用带有刺激性的洗发膏、面霜等;3. 使用清水、生理盐水清洗,保持皮炎部位的清洁,病变不影响保湿剂的使用;4. 可以短期应用低效局部糖皮质激素;5. 因为复方酮康唑霜剂和(或)洗发水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不确定,且没有儿童剂型,仅在必要时由医师指导使用。
8.擦烂红斑
分布:好发于皱褶部位,如颈部、腋下、脐周、腹股沟。
特点:皮损表现为鲜红色或暗红色红斑,境界清楚,逐渐加重,出现浸渍、糜烂、渗出。
治疗:注意保持皱褶部位皮肤清洁、干燥,外涂炉甘石洗剂可起安抚和干燥作用。红斑时可撒布粉剂,伴有局部感染者,可用敏感的抗生素治疗。
9.尿布性皮炎
分布:分布于会阴部、臀部、大腿外侧。
特点:皮肤出现潮红、皮疹,严重时可出现溃烂及感染。
治疗:1. 尿布:避免使用染色或过度使用荧光剂的尿布,清洗尿布时,避免与父母的衣物一起清洗,也可进行高温消毒;2. 物理干预:鹅颈灯照射以及局部氧疗,保持干燥;3. 药物辅助疗法:目前常用的新生儿尿布皮炎治疗药物包括维生素 E 软膏,莫匹罗星软膏。
10.新生儿粟粒疹
分布:好发于前额、面颊和鼻区。
特点:表现为白色丘疹,表面光滑,直径 1~2 mm。
治疗:可自行破裂、剥落,无需特殊治疗。
11.色素失禁症
分布:主要累及躯干、四肢。
特点:X 连锁显性遗传病,具有女性发病倾向,男性胎儿常死于宫内,有大疱或线状结节,呈不规则或条索排列。
治疗:本病无特殊治疗。通常在 2 岁以后逐渐消退,到成年期除一些原有的并发症外,无其他不适。在水疱期应注意防止继发感染,可外用含激素类的抗生素软膏。
12.蒙古斑(先天性真皮黑素细胞增多症)
分布:可发生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以腰骶部及臀部多见,偶见于股侧或肩部。
特点:成灰青色、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型,边缘与正常皮肤界限明显,无皮肤凸起,常于 5~7 岁自行消退且不留痕迹,偶有持续至成年甚至扩大。
治疗:一般无需治疗。泛发性长期不退者,可选用短脉冲激光如开关红宝石,钕: 钇铝石榴红或翠绿宝石激光治疗。
13.兽皮痣(先天性黑色素痣)
分布:常分布于躯干部,也可累及面部、颈部或整个肢体,色素痣皮肤表面常多数伴有黑毛发。
特点:呈片状及不规则型,色素痣与皮肤界限清晰,这些病变中有 4% 至 6% 会发展成恶性黑色素瘤。大约在 2 岁时 50% 的发展为黑色素瘤,并且在 7 岁时 80% 发展为恶性。
治疗: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中包括连续切除和皮肤移植重建,组织扩张,局部旋转皮瓣和自由组织转移。由于某些病变的深度,特别是如果涉及到软脑膜,切除可能无法消除发生黑色素瘤的风险。辅助治疗选择包括化学换肤,皮肤磨削和激光手术。
14.蓝莓松饼婴儿
分布:常泛发,但好发生于躯干和头颈部。
特点:压之不褪色的蓝红色斑疹,或坚实性圆顶丘疹。
治疗:这些斑疹和丘疹通常在出生后很快开始消退,在 3~6 个月后消失。
15.新生儿鲜红斑痣(毛细血管扩张痣)
分布:好发于面、颈部和头皮部位,大多为单侧,偶有双侧,可累及皮肤粘膜。
特点:1. 损害初期为大小不一或数个淡红色、暗红、紫红色斑片样改变,呈不规则型,边界清楚,不高于皮肤表面,可见毛细血管扩张,压制褪色;2. 在成年期,由于软组织生长,它们往往变得肥大,导致面部变形。
治疗:临床上采用激光、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
16.先天性梅毒
分布:常分布于大腿伸侧、双侧手足对称性分布的弥漫性铜红色斑、圆状脱屑。
特点:早期先天性梅毒皮肤损害多发生在出生 6 周后,以水疱-大疱型皮损为主要特征,其次为斑丘疹及丘疹鳞屑型损害。
治疗:青霉素 G 5 万 U/kg/次,静脉滴注,每 12 h 一次,需密切观察吉-海反应,治疗后 3 个月复诊,需 6、9 个月随访。
17.乳头单纯性粟粒疹
分布:以一侧乳头单发。
特点:浅表、质硬,呈珍珠白色、圆顶状的病变,直径不超过 1~2 mm,不会增大及发炎。
治疗:无需特殊处理,会自然脱落,避免挤压导致感染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