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科康复的定义
骨科康复是康复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各类骨科疾病、创伤的保守治疗以及术前、术后处理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骨科康复通过骨骼肌肉、神经系统功能康复的原理,在患者接受骨科临床诊治及功能评定的基础上,运用物理疗法、作业疗法、假肢矫形及其他辅具等康复医学手段,改善或代偿患者受损的机体功能,提高生活质量,更快、更好地回归家庭和社会。综合管理包括减少创伤、出血、疼痛;预防感染及静脉血栓等。
“骨科康复一体化”的概念,言简意赅地阐明了康复医学和骨科学的密切关系,也揭示了骨科康复良性发展的立足之本。
二、康复功能锻炼的目的是什么
康复功能锻炼的目的在于恢复躯干和肢体各部关节固有的功能,防止由于出血而产生的关节挛缩、韧带短缩、肌肉僵硬、滑膜粘连等不利于关节活动的各种改变。即使关节周围已有血肿、水肿、机化,通过活动也可以使疤痕松弛、软化,不再影响关节活动。
三、康复功能锻炼的重要性
复位、固定和康复功能锻炼是骨折治疗的三个基本过程。复位和固定是治疗的核心,而康复功能锻炼是骨折术后肢体获得满意功能和疗效的保证。没有正确而积极的康复功能锻炼,即使复位和固定都很理想,也不能很好的恢复肢体的功能。
据有关资料报道,患肢制动超过3周,在肌肉和关节周围疏松的结缔组织变为致密的结缔组织,易至关节挛缩,卧床超过3-5周,肌力即减一半,肌肉亦出现废用性萎缩。、
四、骨科康复介入的时机
目前最新的康复理念认为手术前就可以开始康复训练,术前可以教一些保持肌力及术后康复训练方法,以免术后早期因疼痛无法完成指导。术后早期在医生指导下,可以早期康复训练,达到消肿止痛、避免血栓、恢复肌力、避免相邻关节僵硬,最早可以术前入院当天,三个月内是骨科康复的最佳时期,越早介入恢复越好。
五、骨科康复的基本内容
骨科康复治疗的基本内容包括:配合手术治疗的物理治疗、作业治疗、功能训练、康复护理、心理治疗、假肢和矫形器辅助等。
骨科康复包括手术前康复、术中风险控制、术后康复等。骨科医生不仅要重视手术操作技术,也要关注围手术期康复、综合管理和术后随访等,这是保障术后功能恢复的前提。综合管理包括减少创伤、出血、疼痛;预防感染及静脉血栓栓塞等。
六、康复功能锻炼的作用
1、促进消肿,防止关节粘连和僵硬
2、促进骨折愈合
3、促进血液循环
4、减少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