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闻闻我的脚香不香?”
“砧板一点点黑不用怕,开水烫一下就可以了。”
“墙壁受潮不用怕,我们贴个墙纸盖一下就可以了。”
以上好像是日常生活里稀松平常的话语,但是在孩子免疫功能异常、基础疾病影响等的情况下,这也是孩子患真菌性肺炎的生活因素。
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什么是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
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invasive pulmonary fungal infections,IPFIs)是指真菌侵入气管、支气管和(或)肺组织引起的感染,不包括真菌寄生和过敏所引起的肺部病变[1]。IPFIs在易感人群中发病率逐年上升,且具有高病死率,需要引起儿科临床医生高度重视。
真菌可寄生于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和消化道,一般不致病,但在患儿菌群失调、免疫功能低下时,可因该菌大量繁殖而致病。感染方式多为内源性,以消化道为主要入侵途径,呼吸道次之。原发病灶多在口腔(如鹅口疮),感染可自口、咽部向下蔓延而引起食管、胃及小肠病变,亦可引起呼吸道疾病,或可经血行播散而波及肺部;当体质衰弱、免疫力低下患儿吸入大量菌丝及孢子时,偶可致原发性肺真菌病。常继发于婴幼儿肺炎、腹泻、肺结核及血液病等。
白色念珠菌肺炎的临床表现为低热、咳嗽、气促、发绀,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年长儿可咳出无色胶冻样痰液,偶带血丝。胸部体征包括叩诊浊音和听诊呼吸音增强,可有管状呼吸音和中小水泡音。X 线检查有点状阴影,可似粟粒性结核,并有大片实变灶,少数有胸腔积液及心包积液,同时可有口腔鹅口疮,皮肤或消化道等部位的真菌病。在肺内此菌还可以与耐药性葡萄球菌或大肠埃希杆菌同时存在。白色念珠菌肺炎和侵袭性曲霉菌病二者临床症状相似,最初都有发热、咳嗽及进行性呼吸困难。血管侵袭性曲霉菌病在 CT 上的典型征象是毛玻璃状的光晕环,该晕影在病理上为出血性坏死。而气道侵袭性曲霉菌病则没有特异性,类似于细菌性、支原体性、病毒性支气管炎或支气管肺炎,应予鉴别。血管侵袭性肺曲霉菌病可有肺不张表现。
所以,在孩子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选择正确的生活方式以及增强孩子免疫力是重中之重。我们可以做到以下几点:
1. 做好家中卫生,避免墙壁、柜体等出现霉菌;避免处方、卫生间等地方过分潮湿;
2. 避免患儿与患有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的患者亲密接触;
3. 鼓励患儿多参加户外运动,加强体育运动,增强体质;
4. 保证均衡的饮食习惯及充足的睡眠,有助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