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健康科普
猛起身时“眼前一黑”,警惕体位性低血压!
时间:2023-05-25 来源:康复医学科 作者:连丹怡 卢琴 阅读量:18

很多人可能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躺着、蹲着甚至坐着时间稍微长了一点,坐或站起来时突然一阵眩晕袭来,眼前发黑,甚至还有站不住要跌倒的感觉,可是,定一定神,稍过几分钟,身体又恢复了正常,身边人都说是贫血或是低血糖造成的。

image.png


其实,很可能既不是贫血也非低血糖,而是“体位性低血压”在作祟!

什么是体位性低血压?

健康人由坐卧位转为直立时,有500~1000毫升的血液聚集在下肢和内脏循环,将导致静脉回心血量迅速减少,此时人体内的压力感受器收到刺激,通过交感神经反射引起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这样可以限制血压的下降,所以,正常的机体可以在直立位后迅速进行血压调节。

image.png

但是,在体位性低血压患者体内,由于一个或者多个代偿机制失效,会导致直立姿势时血压下降,收缩压较平卧位时下降≥20mmHg和/或舒张压下降≥10mmHg,并伴有明显的头昏、视物模糊、乏力、恶心、心悸,严重者还会导致晕厥。

体位性低血压又叫“直立性低血压”,它会引发反复跌倒,还可能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心绞痛甚至心肌梗死、认知功能减退等多种疾病。常见于老年人、体质较弱的女性、慢性营养不良者以及糖尿病患者。

高龄、疾病、药物是常见因素

体位性低血压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而且发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据流行病学调查发现,65岁以上人群体位性低血压发生率约为20%,7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可高达30%~50%。

高龄原因:

1、老年人发生动脉硬化,动脉压力感受器敏感性下降,体位变化时不能快速感知血流变化,血管未能相应收缩以保证血压及脑部血供。

2、老年人肌肉萎缩、肌肉泵功能减弱,站立时回心血量下降。

3、老年人对口渴反应能力下降,导致饮水量不足。

疾病原因:

1、严重贫血、失血等可能导致血容量减少的情况。

2、中枢或周围神经系统疾病导致的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如系统性萎缩、帕金森病、多发脑梗死、糖尿病性神经病变等。

3、严重主动脉瓣或二尖瓣狭窄、肥厚型梗阻性心肌病等心血管疾病。

此外,还要考虑是否正在使用有可能引起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例如降压药、硝酸酯类药物、利尿剂、α受体拮抗剂、三环类抗抑郁药、抗帕金森病药物等。

老年人预防跌倒最重要

老年人确诊体位性低血压后,治疗目标是:尽可能减少体位性低血压的发生、预防跌倒。当因为体位性低血压引起症状时,要尽快蹲、坐或躺下,有助于维持血压及脑灌注,减少跌倒可能。

image.png

多数人通过非药物治疗可缓解,少数人需要药物与非药物治疗联合使用。

01请专业医生评估和调整目前用药

评估目前用药是否包含有可能导致或加重体位性低血压的药物,可否减量、调整用药时间或停用。

对原发性高血压合并体位性低血压的老年人不能单纯追求血压的下降,维持血压稳定更为重要,更能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生活自理能力。

02非药物治疗

1、适当增加液体摄入、高盐饮食,但心肾功能不全患者需要谨慎。

2、逐级体位变换:牢记“三个半分钟原则”,即起床时先半卧30秒、双脚垂于床沿30秒、扶墙站立30秒,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后再走路。体位性低血压很容易在晨起或进餐后出现,这两种情况下更要注意逐级变换体位。

3、阻力运动:包括交叉双腿、弯腰、蹲下,绷紧腿部、腹部、臀部或全身的肌肉,这些动作可以增加下肢静脉回流和血管外周阻力,从而帮助提升血压。

image.png

4、床头抬高睡眠:睡眠时将床头抬高10°~15°。

5、压力衣物:高腰紧身衣是最有效的,其次是高达大腿的紧身袜,腹带则是一种有效的替代方法。

6、适宜温度、湿度:由于体温升高会引起周围血管舒张,体位性低血压的患者应避免在温度、湿度高的环境下运动,避免浴缸泡澡、长时间热水淋浴等,建议使用淋浴座椅,并缩短洗澡时间。

03药物治疗

若使用非药物治疗未能改善体位性低血压症状,可以在临床医师指导下进行药物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