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研教学 >健康科普
夏季警惕“蜱虫”叮咬——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
时间:2024-05-27 来源:感染二 作者:睢琦 阅读量:11

夏季到来,气温逐渐升高草木茂盛,蜱虫也进入繁殖高峰期人们遭遇蜱虫叮咬的情况时有发生,各地出现了不同程度感染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发病患者。

那么蜱虫到底是个什么,它为什么会造成血小板减少呢,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

什么是蜱虫?

答:蜱虫也称壁虱、扁虱或草爬子,是一种体型极小的节肢动物寄生物。它常蛰伏在森林牧场、田地、草丛、植物上,也会寄宿在牲畜等动物的皮毛间,有的蜱虫会侵袭人类。

“蜱虫”叮咬后会出现哪些危害呢?

答:被蜱虫叮咬后可能患上莱姆病、森林脑炎、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新型布尼亚病毒)、流行性出血热等多种疾病,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蜱虫”叮咬后会出现哪些症状?

答:不同程度的发热、肌肉酸痛、血小板减少等白细胞减少、消化道症状和多器官损害

临床表现

典型的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感染临床分为四期:潜伏期,发热期,极期(多器官功能损害期)和恢复期。

潜伏期一般为蜱虫叮咬后3-14天,蜱虫叮咬局部可有充血、水肿、炎症反应。潜伏期长短可受病毒载量和宿主因素影响。

发热期是病毒通过蜱虫叮咬入血引起全身症状,这时血液检测布尼亚病毒阳性,发热期症状包括发热、呕吐、腹泻、头痛、全身酸痛,部分病人早期就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发热期持续 5-11 天,大部分轻症患者,1周内体温正常。

重症患者存在极期的临床表现,表现为多器官损害,多器官损害可与发热期重叠,病程的第二周仍持续高热,血小板快速降低无法纠正,出现烦躁不安、谵妄,昏迷、抽搐等神经系统症状,腔道出血、肺出血,继发肺部感染,提示病情危重。危重患者多伴有继发感染,病程延长,4周左右。老年患者死亡风险较大。

恢复期临床表现:体温正常、器官损害好转,大部分患者预后良好,病程2周。高龄、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容易重症,重症患者病程延长。

预防措施有哪些?

应当尽量避免在流行区域的草地、灌木丛、树林等环境中长时间坐卧等接触。如需入此类地区,应当注意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袖衣服;扎紧裤腿或把裤腿塞进袜子鞋子里;另外穿浅色衣服可便于查找有无蜱附着;衣物表面应当尽量光滑,蜱不易粘附;不要穿凉鞋。

裸露的皮肤涂抹驱虫剂,如避蚊胺等;衣服和帐篷等露营装备用杀虫剂浸泡或喷洒,如氯菊酯、含避蚊胺的驱避剂等。

一旦发现有蜱已叮咬皮肤,可用酒精涂抹或喷洒,使蜱头部放松或死亡,再用尖头镊子取下蜱。清除蜱虫后,用碘酒、酒精或肥皂和水彻底清洁叮咬部位和双手。有条件者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处理。注意不要用手直接接触,甚至挤破蜱虫;如不慎皮肤接触蜱,尤其是蜱挤破的流出物,要用碘酒或酒精做局部消毒处理。